国家开展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十大障碍分析!
2025/07/25

1. 技术瓶颈:关键技术尚未完全市场化

可再生能源消纳不足:光伏、风电等绿电供应存在波动性,午间发电高峰与生产用电需求错位,导致“弃光弃风”现象。例如,西北地区部分园区因绿电消纳能力有限,弃风率曾达10%以上。

储能技术成本高:锂电储能初始成本高企,日均充放次数不足一次,投资回收期普遍超过8年。氢能储运成本占氢能总成本的30%,制约规模化应用。

低碳技术市场化慢:低碳建材、节能技术成本较高,中小企业难以承担。例如,单点精准碳监测设备成本超10万元,仅大型国央企有能力布局。


2. 资金压力:初期投资与回报周期长

建设成本高昂:零碳园区涉及基础设施改造、技术升级、能源供应等多领域投资,初期成本远高于传统园区。例如,分布式光伏并网需配置防孤岛保护、电能质量监测等装置,增加建设成本。

融资渠道受限:传统企业因回报周期长,更倾向于保守投资。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、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应用不足,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。


3. 标准缺失:评价体系与核算方法不统一

地方标准差异大:全国已出台30余个零碳园区标准,但地方标准约11个、团体标准20个,核算边界、范围存在差异,导致结果不可比。

碳核算盲区:园区与企业间接排放(如外购绿电)缺乏统一计量标准,数据统计范围、口径不一致,制约碳足迹管理。


4. 政策执行障碍:协同不足与激励缺位

部门目标不一致:不同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时,政策目标存在分歧,导致执行效率低下。

激励机制不足:财政补贴、土地优惠等政策覆盖面有限,具体奖补政策对绿色电力消费、低碳技术应用的激励不足。


5. 产业链协同困难:企业转型动力不足

传统企业改造难:高碳排放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成本高,小微企业收益回报周期长,转型动力不足。例如,石化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工艺环节,需行业工艺改进和关键技术装备突破。

上下游碳足迹管理难:园区内企业低碳转型步伐不一,产业链协同配合难度高,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解决困难。


6. 能源安全与稳定性挑战

绿电供应波动性: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,供应不稳定。例如,太阳能和风能生产具有波动性,需搭配储能技术或其他能源补充系统。

能源供应链风险:随着零碳园区规模扩大,清洁能源需求增加,能源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,需保障能源供应避免运营中断。


7. 数字化短板:系统割裂与高成本

数据联动性弱:约80%的园区能源管理与碳管理平台各自为政,数据难以共享。例如,化工园区碳捕集率仅约30%,资源化利用难以实现。

硬件成本高昂:中小企业因单点精准碳监测设备成本超10万元,难以布局数字化管理工具,导致碳管理效率低下。


8. 区域发展不平衡:资源禀赋与需求错配

资源禀赋差异:东部地区技术赋能强,但可再生能源资源匮乏;西部地区绿电资源丰富,但本地用电需求有限,导致时空错位。

区域标准不统一:不同地区对零碳园区的理解存在分歧,如是否涵盖所有温室气体、排放与吸收平衡标准等,影响跨区域合作。


9. 跟踪评估滞后:项目进展难追踪

建设周期不明确:零碳园区建设周期与碳中和实现时间不明,项目进展难追踪,阶段性成效总结梳理缺位。

动态退出机制缺失:缺乏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动态退出机制,导致部分园区“名实不符”,难以保证零碳目标持续推进。

10. 国际竞争压力:技术壁垒与贸易限制

专利垄断:欧美在氢能、储能等领域布局早,掌握核心专利(如日本在氢能汽车领域专利占比超80%),构建专利陷阱限制中国技术扩散。







文章来源:《紫金新能源》

特别声明:麒麟新能转载其他网站内容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,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内容仅供参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




电话:+86-024-23605333

地址:辽宁省沈抚示范区金橙街10-6号101-137室

邮箱:jqlgf@jqlgf.com 

网址:www.jqlgf.com

备案号:辽B2-20150306

版权所有 © 2005-2023 麒麟新能

Follow us